2)第五百四十七章 坦克首战_辛亥大军阀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通轻机枪和六十毫米迫击炮的摩步连,一个装备重机枪和八十毫米迫击炮以及反坦克炮的重型摩步连,还有一个装备四门120毫米重型迫击炮和四门75毫米步兵炮的摩步化炮兵连。这是五连制的大编制,其一个摩托化炮兵连的配属更是让区区一个摩托化步兵营就直接拥有了重火力的支援。

  这种火力标准就是放到二战期间那也是一流列强的水平而正是因为这种密集的火力密度让组建装甲部队的成本高昂到让每年拥有足足五个亿军费的陆军都得心痛的滴血,要不然弄了好几年也不会到现在才弄出来一个第一装甲师和一个摩步师了。

  关闭

  实际上现今中国装甲部队的火力密度是太过于超前的,成本和收获完全不成正比,然而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的怪胎呢,这完全是受到了欧洲西线战争的严重影响,欧洲西线战争上的火力密度让每一个加入到军事观察团的中国将领们都是目瞪口呆,那些打了好几年内战的中国将领们见识到了欧洲战场上万炮齐发的壮观场面后,就是知道和欧洲列强部队比起来,自家在内战期间应以为傲的优势火力根本就不够人家看的。当这些将领们受了刺激回国后,除了一再要求增加大口径火炮数量外,装甲司在制定装甲部队编制的时候也是以欧洲西线的火力密度为参考,破天荒的在摩步营下都设立了炮兵连,以求将来在面对欧洲列强部队时保持火力密度。

  装甲部队的火力密度太大就直接导致了建军的成本直接翻倍,导致装甲部队的数量迟迟无法得到提高。

  尽管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装甲部队的火力密度高了,那么前线带兵的将领也就越欢迎,也正是凭借着自身的火力优势,林勇非才敢带着特遣装甲团主攻往西南方向快速突进而去,要知道他手下的特遣装甲团除了一个坦克营和两个摩步营外,可是还有着一个摩托化炮兵营,装备了四门的105榴弹炮和八门的75毫米野炮。另外还有着大量的辅助部队,他的一个特遣装甲团的总兵力可是有着四千余人,装备了差不多四十辆的坦克以及数十辆装甲车以及众多的半履带式运输车辆和轮式卡车,整个团的行军全部依靠车辆,哪怕是前线作战也是可以依靠坦克和装甲车实施战场突击。实际上这就是一个缩小化的装甲师,称之为装甲旅也不为过。

  林勇非带着装甲团在西西伯利亚的平原一路往西南方向奔袭而去,紧随他们后边的是由第七师骑兵营、第十八师骑兵营联合组成的第二梯队支援部队,这两支骑兵加起来有一千多人,在这场预定的作战计划中,是当成骑马的摩托化步兵来使用的,主要任务就是掩护保障前线突击的特遣装甲团的后勤补给线,随着特遣装甲

  请收藏:https://m.f4sf.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