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4章春秋各国的情况_历代王朝更迭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公亲自前来朝见。游吉好话说尽也未能如愿,只得愤愤地返回郑国。郑简公无法可想,只好改派游吉去晋国朝见,自己在子产的陪伴下赴楚。

  鲁国在楚国也遭受了和郑国类似的待遇。鲁襄公赴楚国朝见时,适逢楚康王去世,楚国居然要求鲁襄公为楚康王的遗体穿衣服。面对此种侮辱,鲁襄公却不敢违抗,只能在叔孙豹的建议下先命巫师做法,驱除棺材和尸体的“邪气”,聊以自我安慰。楚康王出殡时,鲁、陈、许各国君主都为其送葬。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楚灵王大兴土木,修成章华台,公开召集诸侯参加落成典礼,其中对鲁国更是要求鲁昭公亲自前往,可谓蛮横已极。

  虽然小诸侯国不堪重负,但弭兵会议带来的和平还是让各国诸侯从过去国家之间的争斗转向集中精力解决国内出现的新问题。为了顺应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带来的政治变化,各个国家都相继推行了一些顺应历史

  (本章未完,请翻页)

  潮流的新政策、新举措,进而导致了春秋时期政治经济的巨变。

  晋国受弭兵会议的影响非常深远,会盟所规定的“晋、楚之从交相见”其实对晋国相当不利。因为在弭兵之前的政治局势中,鲁、宋、卫甚至包括郑国都对晋国表示服从,而楚国的从属国只有陈、蔡、许三个规模较小的国家。弭兵会议后,这些国家纷纷向楚靠拢,再加上作为附庸的邾、郯、莒等国家,晋国在中原的影响反而降低。可是晋国之所以答应这一条件,正是因为国内卿族当政,政出多门的隐患即将爆发。

  和其他诸侯国公族当政的情况不同,晋国的权力一向掌握在卿族手中。所谓“公族”,指的是历代国君的后代,而“卿族”则是异姓贵族。晋国由于之前经历了大宗和小宗的吞并战争,以及晋献公时期的骊姬之乱,晋国的公族早已不复存在,转而由卿族掌权。卿族的势力愈发强大,国君权力逐渐被架空。这一趋势在弭兵会议之前就已经出现,后来更是因为卿族之间的争权夺利而屡屡导致内乱,晋国国势随之衰落下去,但卿大夫的势力却雄厚起来,到春秋晚期,形成了“六卿”当政的局面。

  齐国的情况,同晋国颇为类似。弭兵会议之后,齐国旧贵族高氏和国氏由于内乱,原本已经衰微,但新兴的崔氏和庆氏由于屡屡弑君作乱,也很不得人心。此时由陈国流落到齐国的陈氏(即田氏)趁机收买人心,壮大起来,他们联合鲍氏等卿族,将公族中发动内乱的栾氏和高氏镇压,又取得公族的支持,逐渐成为齐国一家独大的贵族,为战国时期陈氏代齐奠定了基础。

  鲁国的情况比较特别: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家世袭国政,逐渐架空了鲁国国君,

  请收藏:https://m.f4sf.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