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33章 孔府之约_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范围的地方,40多亩地。

  这里的人口却非常密集,九龙寨城在1993年拆毁之前有50000多名居民,城寨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90万人,是全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方。

  之所以被拆除,是因为那时候大局已定,香港必然要回归,于是中英一起决定清拆。

  毕竟此处说白了就是个贫民窟,和香港现代化金融都市的身份格格不入。

  过去有个说法,世界上只有两种贫民窟:一种是九龙城寨,一种是其他。

  不过对李谕而言,倒是无所谓,甚至还有一种亲切感。

  警司梅含理画得非常谨慎,一点点圈出红线,将来一丝一毫都不能差。

  和在广州、上海时完全不一样。

  其实在广州上海的地,就算是用超了一些,也不会有太大问题。

  但在香港寸土寸金,就没得商量。

  港府的手续也要等他们走完。

  李谕的来港办学的事情很快让在港的商会知道。

  香港第一家,也是中国第一家现代百货公司创始人马应彪找到了李谕。

  马应彪这种人其实是十分心系祖国安危的。马应彪此后也极为重视教育,尤其对家乡中山的援助不遗余力。

  李谕的事迹他自然已经听说。

  “帝师!”马应彪看到李谕就认了出来。

  “先生是?”李谕问道。

  “本人马应彪,是个商人。”马应彪介绍说。

  李谕与他握了握手:“幸会幸会。”

  马应彪说:“帝师在此兴学,看来并不是为洋人服务了。”

  此时建在九龙半岛南部以及香港岛的几所学校几乎就是贵族学校,费用非常高昂。

  李谕点点头:“没错,我们并不是把教育当作生意来做。”

  马应彪看了眼旁边的九龙城寨,竖起大拇指,“在这里建学,已经可以看得出来。”

  李谕笑道:“地方确实不错。”

  九龙城寨的位置现在虽然看起来离着维多利亚港有点远,但其实并不偏,毕竟九龙就那么大点地方。

  马应彪邀请李谕吃了顿饭,这几天在设计的过程中也一直帮衬着。

  还真是有贵人相助。

  在香港此后的兴建过程监督完全可以委托给马应彪。

  话说现在香港的地价已经开始涨起来了,此后还会一路狂飙。只不过后世所谓的香港地产界四大天王李嘉诚等人没有兴起,房地产还没有炒起来。

  香港没什么好呆的,此时的香港完全是在港府治下,活力也不像此后那么大。

  在这建个学校一方面是谢煜希的要求,另一方面的确有可能会承接不少避难到此的学员。

  只不过在设计上就要牺牲掉体育场等设施,尽可能修建高的楼房。

  ——

  事情完成后就开始动身返回京城。

  这一趟出来时间也不短,差不多一个半月左右,好在做成了许多事。

  李谕刚回到京城,严复就与吕碧城一起找了过来。

  李谕看

  请收藏:https://m.f4sf.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