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96章 1980年的第一份畅销歌单_年代:从魔都译制片厂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96章1980年的第一份畅销歌单

  头戴一顶鸭舌帽的陈主任,看起来个头不高,一件浅灰色的猎装毛呢大衣,搁在这个年代还是挺显眼的。

  “江记者比传说中的还要年轻啊。”陈主任自打落座之后,一双眼睛就没有离开过江山。

  今天的江山特意捯饬了一下,翻出了去年去日-本时电视台给集体订做的藏青色呢大衣。

  这玩意一穿上身,足足被江妈夸了一个早上。

  “传说?”江山听乐了:“我如今也有传说了。”

  “什么传说,”朱逢博将点单递回给服务员:“他那是听我传的话,今天这顿咖啡呀,其实就是陈主任拜托我约的。”

  “对,”陈主任点了点头:“说来也是巧了,前阵子我们厂的几个领导,还在纳闷《蔷薇处处开》的磁带怎么说火就火成了这样,刚好昨天就听见朱老师提到你了。”

  江山一听,只觉得:“那还真是巧了。”

  “说起来啊,最初廖明祖把磁带运到浦江的时候,就是联系的我们厂,才将磁带摆进了新华书店的唱片柜台。”

  在那个时候,陈主任还同情过廖明祖。

  只觉得对方和自己一样,都在为产品的销路犯愁。

  “你看看这才过了多久,太平洋的磁带居然就畅销成这样了,”从业这么多年,陈主任还是第一次见到排队购买音像制品的奇观:

  “我那天就在南—京路上的新华书店里看着,同样是朱逢博的歌曲,群众们愣是放着两、三块钱一张的唱片不要,宁愿排队也要去买7块钱一盒的磁带。”

  陈主任的一席话,说得朱逢博都不知道该笑还是该哭了。

  打进入这一行开始,自己的每一首歌几乎都在中唱厂灌过唱片。

  但论销售数量,还从没有哪张能卖得过自己的这盘磁带呢!

  “其实也不光是朱老师的唱片,”陈主任叹气道:“这几年无论是谁的歌都不大好卖,但是吧,我们这么大的厂子,不开机不生产新产品也是行不通的。”

  WG期间,每一首饱含时代特色的歌曲面世后,中唱社立马就得生产出规定数量的唱片。

  至于能不能卖掉倒不用操心,反正一切费用都由国家拨款承担。

  但改开之后,面对一家家国企的改革,中唱的领导班子也开始坐不住了。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陈主任说道:“厂里也在考虑引进磁带灌装线的事,但一套机器的价格可不是闹着玩的,再听说太平洋从香江回撤的消息,厂里就更不敢动了。”

  江山明白,其他人或许不会知道《蔷薇处处开》在香江的真实经历,但中唱社的领导肯定是了解的。

  “那您今天来找我是为了……?”直觉告诉江山,中唱社的库房里,一定早已堆满了历年的滞销唱片。

  与此同时,谷健芬和朱逢博也互相对视了一眼。

  好嘛,刚

  请收藏:https://m.f4sf.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