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724章 蓄势待发_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世纪来割殖民地的时候,割成这样不是没有道理的。就是因为国土宽的地方地皮肥沃,值得深入内陆割占。

  而割得窄的地方,就是因为贫瘠多山烂地,所以只割海岸线边一丁点,稍微深入内陆,白送给法国人一开始都不要(当然后来工业发达、过了几十年第二次来扩大殖民时又要了,那是后话,所以才有了老挝)。

  一千八百年前的汉人,却能够克服这方面的“刻板印象”,打探到这个程度的敌国地理特征、后勤供给难点,并略加科学分析,已经挺不错了。

  赵云听后,捻须嘉许:“汝乃何人?是何出身?现居何职?”

  那个鲁肃手下管商船队打探情报的小官答道:“属下步骘,章武元年同宾贡科明算出身,十七岁入仕。中举后被司空府功曹暂代吏部除授,拨到荆州鲁使君帐下,分管部分海船通商,历任至今。”

  按照朝廷法度,科举取仕是要吏部统一铨选分配官职的。不过两年多前第一科考试的时候,因为组织准备工作仓促,当时刘备在派李素到襄阳上任时,额外发了一道特旨。

  临时授权那一年的南场科举取仕,录取来的候补官员,李素都能直接在他总督的南方各州境内授予官职。

  这是一项非常大的人事特权,要不是特殊时期、第一次搞,刘备也不至于如此放权,因为这是很容易导致割据的。也就李素这么受刘备信赖的人,才事急从权偶尔为之。

  于是乎,那一年帮忙建议授官的实权,就落到了司空府功曹从事张松、王累等几人手中。因为李素太忙,那些刚考中的候选小官具体怎么分配,李素根本不可能有精力亲自来拟。

  只能是张松组织一个班子讨论,先按照哪些官位有缺、大致把人排进去,然后拿名单给李素看,李素最后拍板微调。

  李素懒得微调的那些,就直接按张松等人草拟的意见发下去了。那一波,着实让张松捞到了一大票官场人情——

  李素本人心里对这一点当然也是门清,但他就是念在张松在首届南场科举的组织中,帮他做了不少事情,平衡各方利益稳住局面。

  张松当时还把得罪人的活儿揽过去了,就像法正为刘备本人做的那些背黑锅的操作一样。所以李素事成之后,要奖励张松,就给他这么一次隐性权力。

  还别说,因为章武元年南场科举取上来的官,都是张松分配的职务,后来多年后总算是成为张松仕途上继续往上爬的一个助力。

  张松后来也算是在三四十岁的时候,勉强爬到了上卿的级别,晚年还得到了荣誉性的三公职务。考虑到这一世的张松并未为刘备李素建立什么定鼎基业的奇功,能有这样的结局已经算是仕途很顺利了。

  ……

  这些后话暂且不提,反正这步骘的出仕,也算是机缘巧合,阴

  请收藏:https://m.f4sf.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