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百四十七章 狐狸尾巴_苟出一个盛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云南已经逐步走上正规,有王师范在交趾盯着,政绩卓越的韩延徽、宋齐丘二人就被召回了长安。

  出任河东道权布政使与河北道权布政使,提为从三品。

  如此年轻便成为地方大员,自然召来诸多争议。

  在李晔没统一天下之前,能读书的肯定不是普通人家,韩延徽、宋齐丘算是寒门,不是平民,跟武营子弟不同,都有一定的家世背景,但不属于清流世家的圈子。

  因此他们的拔擢让清流眼红了。

  认为他们的年纪轻轻就出任地方大员,难以服众。

  晚唐以来,朝廷控制的地方,官员的姓氏来来去去就那几家,裴、韦、李、杜、王,朝中也是如此,没有家世与根基,无法立足。

  倒不是说这些世家出身的人没有才能,只是比例很低,更专心于争权。

  未尝民间疾苦,又怎能治理地方?

  被检举出来的裴庭、裴宽,很能代表世家,若是前两朝,这点事情根本不算什么,他们忠心大唐,但也忠心于自己的利益。

  李晔这么提拔韩延徽、宋齐丘,已经是公然挑战世家的利益了。

  各种捕风捉影的奏章飞入政事堂,又送到李晔面前。

  李晔看都没看,直接扔到一边。

  这算什么,以后还会有更大刀阔斧的改变。

  河北、河东需要实干的人才,韩延徽、宋齐丘在云南已经证明了他们的能力。

  李晔当初也承诺过,官员的提拔优先边地、苦寒地区。

  中土都开发上千年了,只要地方官不倒行逆施、瞎折腾,肯定是蒸蒸日上。

  大唐不是以前的大唐,而这些世家的思维仍旧停留在以前。

  李晔不是没给过他们机会,当年收复河陇时,鼓励世家子弟远赴边地,应者寥寥,都争着留在关中,留在长安。

  还是寒门子弟与宣教使们争先恐后。

  出力气的时候都不动,吃肉就都上来了?

  而且在李晔看来,如今的世家子弟,除了崔源照等屈指可数的几人,基本都是纨绔子弟或者平庸之辈,在质量上已经落后于寒门与武营。

  道理很简单,不愁吃不愁喝,谁还下力气读书?

  读出来也未必有现在快活。

  而寒门文人、武营子弟有强烈改变命运的渴望,又是从底层上来,见识过民间疾苦,知道百姓的痛点,所以他们能做的更好。

  当然,寒门与武营也不是万能的,也出了不少贪赃之徒。

  但这是人性问题,而不是制度问题。

  李晔一再提高将吏们的俸禄、荣誉,虽不是宋朝那般高薪,但体面的生活绝对绰绰有余。

  正在与枢密参军、参事商议进攻辽东的时候,薛广衡匆匆赶来,在李晔耳边低声道:“查到花蕊夫人动向!”

  李晔心中一动,这个女人果然没死,每次这个女人露面,总要出些幺蛾子。

  这女人阴魂不散,一直盯着老李家,图谋绝对不小。

  不

  请收藏:https://m.f4sf.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