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八百一十一章 请殷家长辈出山_晋末多少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王叔平代表王家前来关中,尔等还不是环绕在左右?

  若是当时的中丞,知道了王家如此刻意的阻断江左和关中的贸易往来,那么又会作何感想?”

  郗昙哑口无言,若是当时······大概自己只会说一句“右军英明”,而且恐怕心中还会想到很多理由来说服自己。

  王坦之看郗昙的眼神变得飘忽,轻轻叹了一口气:

  “所以呀,让你们亲眼看到了杜刺史的手腕,看到了关中的实力,你们才会静下心来思考和关中的合作,而不是取而代之。”

  郗昙轻轻哼了一声,虽然被王坦之这个小辈用这种语气教训,让他有些不爽,可是又不得不承认他说的有道理。

  而韩伯则郑重的对着王坦之一拱手:

  “当局者迷,多谢文度兄指点迷津。”

  王坦之一摆手,看向杜英:

  “余也不过是后来才幡然醒悟,当然这也得益于刺史的功绩,让余意识到,刺史是真的有可能带着我们这些流离失所之人,重返故土的豪杰人物,否则恐怕也会和王叔平之辈同流合污。”

  说到这里,王坦之已经起身:

  “之前曾助纣为虐,曾冷眼旁观,也曾怀疑刺史是否能够平定如此内乱之局,未能攘助一臂之力,还请刺史恕罪!”

  说着,他有模有样的拱手行礼。

  杜英打量着王坦之,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杜英自然也不可能深究王坦之冷眼旁观的罪过,更何况人家本来就是王氏的人,选择站在刺史府这边,已经是弃暗投明:

  “文度客气了,有文度在,有康伯(韩伯表字)在,刺史府愈发井井有条,我府上掾史不多,但也不能少了两位!

  日后王师东出潼关、北定中原,更是需要两位为臂助。治国安邦,杜某还是需要诸位班班大才。”

  杜英也不得不承认,虽然王坦之和韩伯这些人摆明了要当墙头草,现在自己力压王凝之,他们也跟着倒过来,但是至少他们之前在本职工作上并没有太大的差池。

  尽职尽责称不上,但是好歹是有贡献的。

  现在杜英许给他们更加稳定的未来,自然也是把他们更紧密的团结在身边。

  王坦之当即拱了拱手:

  “太原王氏愿意和江左通商,另外王氏家中子弟,也仰慕关中书院久矣,所以余有不情之请,请刺史准许他们进入书院读书。”

  王坦之干脆利落的表明态度,韩伯和郗昙也纷纷起身,韩伯慨然说道:

  “刺史,实不相瞒,自殷家家道中落后,殷韩两家,只能抱团取暖,既然江左无我立锥之地,那么属下愿意请示族中,派遣子弟前来关中求学,以沐关中新政之春风。

  另外,听闻关中书院需要教书先生,殷家素来治家以学,若是刺史不弃,属下可请族中长辈出山,以帮助书院教化子弟、安抚蛮夷。”

  王坦之不由得挑了挑眉,他没有料到,韩伯投靠关中的决心,比自己还大。

  请族中长辈出山,和让家中子弟前来,这又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了,前者更能表示对于关中的重视和投效之心。

  尤其是殷家的长辈之中,可是有被贬为庶民、赋闲在家的殷浩。

  看韩伯那慷慨陈词的模样,他十有八九是把心思打到殷浩身上去了。

  就算是殷浩北伐失利,引来口诛笔伐,也不能改变他在江左清谈名流、山林隐士,乃至于整个朝野间的名望和身份,时至今日,人们提到殷浩,仍然要称呼一句“渊源公”、“殷中军”。

  请收藏:https://m.f4sf.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