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府兵方面犯了常识性错误_大隋主沉浮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朝廷无良田给百姓和士兵,结果很多时候承诺都失信于军,而士兵的作战意志、忠诚也因此而大跌。

  三、隋朝士兵刚刚分田到户(均田),兼并土地的现象尚未兴起,所以士兵家有余粮,体格普遍好;初唐虽然也在维持均田制,可买卖、强夺土地的风气已经盛行于世,很多失去田地的士兵吃不饱、穿不暖,所以这也影响到士兵的体魄、意志、忠诚。

  四、府兵制在大业中前期处于即将完成定制的阶段,整体制度虽然不如唐朝成熟,但不成熟,却意味着调兵打仗的时候非常灵活、将军们可操作的空间大。而唐朝虽然成熟了,但多如牛毛的框框套套,却导致军府的运作、调动十分僵化,调兵手续远比隋朝繁琐无数倍。

  最典型的是府兵制成熟以后,唐朝既想用府兵、又怕十二卫将军带着治下军府造反,于是把各卫管辖的军府都打乱了。就以现在的区划来打个比方吧:比如说A卫负责管34个军府,那么这34个军府肯定各在一个省/市;B卫也是如此。AB彼此之间互不统属、谁也调不了谁的军府,如果朝廷让A卫在北方打仗,B卫的某个军府哪怕在战场旁边,也不能动、也不能上战场,否则,以造反论处。那A卫怎么办呢?也许只能调动自己在两湖两广的军府府兵。

  士兵远道而来,其战斗力可想而知。

  五、府兵制成熟以后,军法非常严苛,朝廷在军府之内大搞株连,《唐会要》就说贞观年间的士兵“自折手足,称为福手福脚,以避征戍”。到了武则天时期,《邺侯家传》说“时关东富实,人尤上气,乃耻之,至有熨手足以避府兵者,番上者贫羸受雇而来,是由府兵始弱矣。”

  士兵们为了逃避服役,都这样子了,唐朝府兵的战斗力能如何?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府兵战斗力的差距,主要还是由制度造成的。而隋朝之所以没有出现这些现象,主要还是命短,来不及出现就挂了。如果国祚得以延续,估计也是如此。

  此外还有很多论点,就不一一说明了。

  。。。。。。

  如果有人想了解府兵始末,建议买史学家谷霁光所写的《府兵制度考释》来读。不过《府兵制度考释》好像是谷先生写于上世纪40—50年代,之后改了很多次、很多年,直到62年才出版。所以此书虽然学术性强、十分严谨,但语句半文半白,比较晦涩。

  我买的是78年印刷的繁体版,一读就想睡。

  要是有人想买的话,千万别买繁体版;如果失眠的话,繁体版绝对是必备良药!

  请收藏:https://m.f4sf.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