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24章 吃栗子_德云小师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相声演员的成熟,也是这么一步一步来的。

  不时,节目进度推过三分之二,来到了展示基本功的阶段。

  这属于收尾,同时也算点睛。

  一条龙画得再活灵活现,最后的龙眼无神,那依然不入流。

  对于相声的活儿,同样如此。

  这门手艺前后历经一百多年的风雨,其中出现过的活儿,没有上万,也有几千。

  但能够被留传到今天的,或者说能够被称之为经典之作的,可谓少之又少。

  为什么?

  环境、历史这些外因还在其次,关键还是活儿本身的梁子完不完整。

  理儿不歪,笑不来,包袱不能少。

  但是除此之外,得有正活儿,得有能够让观众感受到这门手艺魅力的正活儿。

  就像胡炎在归置湖广会馆时那样,小辈负责歪,长辈负责正,最终达到“相空一起打”的效果。

  外行来园子里可以听热闹,内行来园子里可以看门道,如此园子方能持久的保持人气。

  缺了谁都不行,这一点很重要。

  而如今的《绕口令》,之所以成为经典,道理同样如此。

  歪与正的结合体。

  按角色来分,无疑烧饼负责正,孟贺堂负责歪。

  按梁子来分,前面插科打诨属于歪理招笑,后面随着绕口令的难度不断增加,考验的便是正活儿的能耐。

  前面不错,后面兜住,那表演就真的可以了。

  场上的表演不停。

  只听烧饼满脸意外道:“呀,磕磕绊绊的,还让你给学上来了。”

  孟贺堂得意道:“那是,介都没嘛儿。”

  “给你来个难的,来个《十八愁》……”

  孟贺堂耳背又没听清:“《十八摸》呀,我听过,这我最懂,没嘛!”

  烧饼没好气道:“我看你也就会个《十八摸》,我这是《十八愁》绕口令。”

  孟贺堂老脸半点不红:“一样儿,都没嘛。”

  台下观众笑。

  烧饼不管其他:“你听好了,说:

  数九寒天冷风嗖,转年春打六九头。

  正月十五是龙灯会,有一对狮子滚绣球。

  三月三王母娘娘蟠桃会,大闹天宫~孙猴又把那个仙桃偷。

  五月初五是端阳日,白蛇许仙不到头。

  七月七传说是天河配,牛郎织女泪交流。

  八月十五云遮月,月里的嫦娥犯了忧愁。

  要说愁,咱们净说愁,唱一会儿绕口令的十八愁。

  狼也愁,虎也是愁,象也愁,鹿也愁,骡子也愁马也愁,猪也愁,狗也是愁……”

  《十八愁》原本是一段唱的绕口令,烧饼嗓子不好,板儿也不出彩,一切从简,变成了念着来。

  不消说,这肯定又是郭德刚为了保证活儿利索,出得招儿。

  确实听着,勉强还成。

  不料,就在这时。

  “噗通~”

  一声颇大的动静,突然打台下传来。

  全场观众,连同演员的目光,全都被这道声音勾了去。

  打眼一瞧,原来是有位男观

  请收藏:https://m.f4sf.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