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134章 世宗篇9 端拱三年_汉世祖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老臣、钦命辅臣这重重身份,结合起来所能发挥的威力,也是远超常人想象的。

  在整个平康时代,帝国内外,有多少军队调动,都是李继隆主导的,又有多少弹压地方、剿贼平叛,出于李继隆的授意,这些都是说不准的。同时,若把那些旧事翻出来,严格依照条制来,一个逾制擅权的罪名是一点都不冤枉李继隆。

  刘文济的心眼倒没那么小,他要针对的,不是李继隆这个人,而是这个人的身份并且处在这样的位置上,出于巩固统治、维护皇权的本能,他就需要采取一些行动。

  而真正促使刘文济下定决心的,则是端拱元年李继隆怒讦徐士廉,致徐士廉及一批御史、言官逐贬地方之事。虽然刘文济一定程度上能够理解李继隆维护枢密院权威与军队利益的用心,甚至对徐士廉等人也存有看法,但他就是无法从内心释然这种被“威逼”的感觉。

  有此一事,并且让他成功了,那必有二、三事,这是可作推论的,也不是一个志在有为的帝王能够容忍的。

  刘文济性本沉静,登基之后城府就更加深沉,即便脑子里已经绞尽脑汁要换马,但面上一点也没表现,甚至日常间对李继隆也是各种体谅、慰劳。

  而李继隆先于皇帝动手前的病逝,省却刘文济手脚的同时,也给自己留了个完美的生前身后之名,这或许也是一种时运。

  李继隆既去,一场关于枢密使的博弈是免不了的,只不过这仍旧是军队体系内部的角力,准确得讲应该是军事贵族以及功勋将帅。其他人若敢染指,必遭反噬,即便皇帝也不敢贸然打破成行已久的潜规则。

  不过,在端拱朝,真正能接李继隆班的,只有那么寥寥几人,最开始被列为公推人选的,只有郭仪、杨延昭、郭良平三人。

  其中郭良平是争夺之心最明显的,作为第一枢密副使,他是距离这个职位最近的,年近七旬的他,没多少时间了,也等不了更久。

  但同样,郭良平也是最不可能,甚至是第一个被排除在外的。不因他年老,也不是他功勋、资历不够,更不是因为出身不足,根子就在大汉军队的“陆海之争”上。

  郭良平是帝国海军的旗帜性人物,在世祖的支持下,用实际行动将大汉海军抬到了不该到达的地位上,在其二入枢密院,担任副枢相期间,海军更取得了相比过去几十年跨越式的发展,包括南洋驻军改革、炮舰更新计划、训练升级以及远洋探索等等都是在他的主导下展开了。

  在郭良平任职期间,帝国的海军腰杆是挺直的,声音是响亮的,但同样的,也达到了陆军老贵们所能忍受的极限。这个极限,也最多坚持到郭良平退休抑或去世。

  当郭良平选择向枢密使发起冲击的时候,可想而知会遭遇怎样的阻力与

  请收藏:https://m.f4sf.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