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七一章、兵伏汉中_三国之西凉铁骑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申家,是聚居在上庸与西城之间的豪族。

  因为宗祠和户籍皆落在上庸县,因而被称为上庸申家。当代话事人是申耽、申仪两兄弟。

  拜当年杜畿的引荐,申家帮忙华雄将战马销往荆州,从中获利颇丰。在汉中郡东部民生凋敝的山区,身家丰厚了,也意味着实力会急剧膨胀。

  比如那些受温饱所迫的黔首山民,会主动过来充当佃户或私兵。

  而这点,也无形中助长了申氏兄弟想往上爬的心思。

  穷而思富,富而思贵嘛。

  生活总得有点追求。

  一开始,申氏兄弟是重金延请饱学之士,前来族内教育后辈子弟,指望着培养出几个允文允武的族人,以后被官府征辟出仕,用几代人的努力让上庸申氏成为士人之家。

  但是慢慢地,他们就发现,这条路似乎赶不上时代的变化了。

  黄巾之乱死灰复燃,西北羌乱方兴未艾,举大汉遍地烽火。但就是在这个时节上,大汉天子竟然新旧交替,让董卓入主雒阳,关东诸侯群起讨之。动乱之下,催生无数流寇与草头王,上演着你唱罢我登台。

  申氏兄弟忽然觉得,昔日的大汉,已经不再熟悉。

  也后知后觉的发现,想走传统的经书传家道路,想以培养后嗣才学登上仕途光耀门楣,已经来不及了。

  无他,在乱世之中,无权无势而又家资丰厚者,无异于被人垂涎三尺的待宰羔羊!

  申氏兄弟担忧,有才学的后辈还没培养出来,申家就先被乱兵给灭了。

  虽然说,申家是当地豪族,在上庸境内无人胆敢欺毁,但耕地匮乏的上庸县能积攒出多少实力来?远的不说,单凭南阳郡随意一个县的郡兵,就能将申家给平了!

  带着这样的担忧,申氏兄弟平日里没少琢磨,如何依附上权势者,来个大树底下好乘凉。

  其实也没什么纠结的,选择无非就是这么几个。

  其一,是应上庸或者西城官府的征辟,成为县主薄或者游缴什么的。

  这个选择,申氏兄弟直接略过。

  申家在当地的话语权,本来堪比县长!

  何必去当个小吏?

  其二,则是组织私兵,前往汉中治所南郑,投于太守苏固的麾下。

  以世俗的常理而断,苏固会给申家一个类似于郡将、县尉之类的官职。

  但这样的做法,代价也很大。

  苏固不会让他们留在上庸,继续坐大的!

  而且带过去的那些私兵,都会被打散重新整编,不再是申家的部曲。

  相当于申家和苏固互取所需的交易。

  申家付出私兵换来了一个官位;而苏固扔出一个官职,减少了地方豪族坐大催生动乱的因素。

  不过,当今世理就是这样,谁都不能空手套白狼,名利双收。

  申氏兄弟中幼者申仪,就比较倾向于这种。

  他觉得苏固在郡内任职多年,根基稳固,且素有仁义之名,在这样的太

  请收藏:https://m.f4sf.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