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75章 从二流作家到瓷器圣手_玩宝大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术方面的,他的正常工作,还是个官员。在就任督陶官之前,他干到的最高职务是内务府员外郎。

  从这一点上来看,让唐英就任督陶官,算是内部轮岗,因为御窑厂本来就是内务府管的。

  皇上安排了,当然必须无条件无从。

  这个活儿非常难干,不光是因为此时的唐英是个门外汉,还在于原先的督陶官、现在仍是唐英上级的年希尧在瓷器方面实在太过牛逼。

  压力山大。

  外行指挥内行,在很多单位很多部门屡见不鲜,唐英去到御窑厂之初,就是这个情况。

  不过,唐英不玩儿虚的,撸起袖子就下窑了。和窑工同吃同住,孜孜以求,钻研不辍。数年之后,唐英从一个外行变成了真正的内行,受到了雍正皇帝的赞许。

  大钢琴家肖邦曾经说过:我每天努力练琴十几个小时,最终世人却用“天才”来总结我。其实别人总结的也没错,若不是他天赋超常,每天练二十五个小时也没用。

  唐英也是这样,半路出家,若没有艺术上的天赋,再努力也达不到他那样的成就。

  他之前喜爱戏剧创作,也很努力,但终究只能是小有名气,二流作假。但是在瓷器上,他的努力,却成就了一代瓷器圣手。

  雍正驾崩,乾隆即位,唐英继续履职。一开始,乾隆对唐英并不满意,比如乾隆说过:你怎么老是烧制先皇时期的旧样瓷器,为什么没有创新呢?

  其实这不是唐英水平的问题,而是乾隆审美和雍正审美的不同导致的。

  唐英为了让乾隆满意,开始不断“创新”,单色釉和相对小巧的器型,不复往日。

  乾隆朝瓷器的审美水准到底怎么样,这个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但是,从工艺上来说,确实在唐英的努力下出现了一个辉煌的高峰。比如曾经拍出过亿的吉庆有余转心瓶,工艺之巧之高,可谓前无古人。

  简而言之,乾隆朝瓷器的辉煌,就是唐窑的辉煌。

  同时呢,唐英时期的官窑器,落年号款的有,无款的有,落唐英自己的款儿的也有。

  “明白了。”沈歌点点头,“这个菊瓣盘,是很特殊的雍正无款官窑,也算是见证唐英成长的器物。”

  余耀应道,“对,不过,这只是我的分析,要想完全确定是唐英做的东西,证据不足;但认定为雍正官窑是可以的。”

  “这小盘,我不会出手的。”沈歌看了看余耀,“有你的分析就足够了。”

  余耀不由感叹,“这年头儿,能在古玩地摊上碰上这么好的东西,我都有种运气被一下子用尽的感觉。”

  沈歌紧了紧余耀的胳膊,“别瞎说,刚开始逛呢!”

  地摊区的人不少,两人挤来转去,又看了几个摊子,并没发现什么合眼的东西。

  不过,两人志趣相投,沈歌还有一定的眼力,真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

  走到地摊区的一个拐角处,两人发现了一个特殊的摊子。

  之所以说特殊,是因为这个摊子上只有一件东西。这个摊位也不是正常摊位,就是利用了拐角处两个摊位中间的空隙。

  请收藏:https://m.f4sf.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