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四百四十章 中书令_江山国色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吗?不过众人看去,温彦博面上云淡风轻,丝毫没有愠色,果真有一方宰辅的气度。

  李重九点点头,这也是历朝历代之患,历史上最有名的中书令莫过于杨林甫,杨国忠了,二人堵塞言路,欺上而不瞒下,弄得举国,唯独将唐玄宗蒙在鼓里,原因就在这里。

  李重九沉思言道:“魏爱卿之言甚是,门下省谏议大夫确实当监督中书省之行事。”

  魏征言道:“但是门下省谏议大夫,不过正五品上,如何能质疑正二品的大员?”

  李重九对魏征这倔强脾气,大感头疼,说来说去还是要恢fù门下省侍中之位,以与中书令分庭抗争。李重九不由想到明朝为了防止,取代中书省把握议政之权的内阁作大,是设了数名大学士相互肘制,以防止首辅专权。但这明显不适合,将来的中书令,在李重九心底,就是要担起萧何曹规之职责,在自己领兵在外时,中书令坐镇后方,处理好大小之事,若派人肘制,起了争执,难道还禀告身在千里之外的自己裁断。

  但对中书令把持政令的危险,魏征说得也不无道理。

  李重九言道:“再命各郡郡守,监察御史有专折上奏,可不通guò中书省,直承于孤,以防弊端,就如此定下。”

  温彦博,魏征等人纷纷点头,这倒是一个不错办法,众人议论了一番,都是觉得没有什么太大的漏洞,皆不再有异议。

  但令温彦博,魏征奇怪是,李重九似没有与任何商议过,但这些制度却是信手拈来,仿佛生而知之,难道这世上真的是有天降贵胄的奇才。

  温彦博,王珪等人都是这个时代的精英,但此刻也只有拜服二字。他们哪知李重九胸中这些观点,都是唐宋明清数朝,君权臣权上千年斗争出来的结果。无数帝王将相殚精竭虑,也不过将这权力制衡之法,研究到这个地步,而李重九一下子就大步跨进,不费吹灰之力。

  赵国制度就此定下,而文官们接着最关注的事了,谁官大,谁官小。

  依照隋朝的官制,三省长官并在时,虽是同级,但尚书省尚书令位居门下省侍中之上,门下省侍中位居中书省中书令之上。实际上这也是三部的权位的体现。

  李重九罢了门下省侍中,给事中黄门侍郎,尚书省尚书令后,文官之中,剩下中书令,尚书左右仆shè,三人最尊的局面,换到过去,三人都可以称之为宰相了。

  李重九当初开府建衙时,以温彦博为长史,陈孝意为司马,可谓文官之尊。

  但现在李重九比当初开府建衙时,又攻下了太原,恒山,博陵三郡,三郡都是与涿郡相差不多的大郡,势力扩充了一倍。事情也繁琐许多,温彦博,陈孝意二人总揽一qiē不再适合。

  李重九称帝在即,新的中书令,尚书左右仆shè又是何人呢?

  李重九看向众臣,温彦博等人都是微垂下目光,免得被李重九看出眼底的热切。除了谋朝篡位的jiān贼,哪个文官奋斗了一辈子,梦想不是位居庙堂之上,位列臣班之首。

  李重九顿了顿,看向了温彦博。在另一个历史上,温彦博投奔李唐时,从中书舍人,迁至中书侍郎,最后于贞观四年迁至中书令。

  而与李重九工事数年来,以他的认识,中书令之任,温彦博绝对当之无愧。(未完待续。)

  请收藏:https://m.f4sf.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