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九十三章 戚邑_宋国崛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唯恐国人物议,以为太傅不忠于父母之邦。”

  “子瞻欲求锱铢否?”

  “然也。君上明见万里。”

  “子瞻索求几何?”

  公子卬笑而不语,就等卫成公自己开价。

  卫成公面有难色,求助于自己的臣子:“诸位卿家以为赏格如何合适?”

  说完,他眼光卓卓地看着宁俞,整个卫国恐怕未有比这位老臣更聪明的存在了吧?

  “咳,咳。”宁俞出列道:“启禀君上。夫戚邑,十万人之大邑,有良田百万亩,以百亩熟田八十三镒市价而计之,合一千六百万钱铲币,值三千三百釿黄金。

  每八户野人,共耕百亩公田,故而承担每岁税入的公田价值四百一十二釿黄金。”

  公田是国君每岁税入的来源,宁俞单刀直入,把戚邑的财政价值单独剥离出来计算。

  “依照宁大夫的意思,是赐予子瞻四百一十二釿黄金么?”

  宁俞心中和明镜似的,若是把戚邑的兵源和劳役的价值也算进去,那卫国就真的没什么赚头了,他没有点出这些,就怕公子卬坐地起价。

  “公子若为卫国取戚邑,赏金四百釿;若同时说服晋国归还戚邑、匡邑,赏金五百釿,如何?”

  宁俞转向公子卬,后者心道:“后世燕昭王五百釿黄金用来买千里马的尸骨,平原君用一千釿黄金为鲁仲连祝酒。卫国这对君臣对戚邑、匡邑这样的军国重镇却如此吝啬。”顿时心生鄙夷。

  “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这是后世孔子对宁俞的评价,公子卬现在觉得孔子不愧是百世之师,看人真准。

  “外臣谨拜谢,不日将驱车前往晋国都城,以三寸不烂之舌,为卫国赚取其邑。”

  五百釿黄金,就五百釿吧,换成粮食给长丘的子民,足足可以吃两百二十六天了。

  “孤一人在此,静候佳音了。只是孤一人不甚明白,戚邑既然如此重要,晋国又怎么会归还于孤一人呢?”

  “是呀。”孔达也不解道:“戚邑如此重镇,若从戚邑装船,东致齐鲁,西抵周晋。北晋倘欲南下扩张,必以戚邑为始,东齐欲向西争霸,必取道于此。

  诚如子瞻所言,此天下之要津,兵家必争之咽喉,晋国岂能轻易归还?”

  公子卬不知道的是,后世的戚邑遗址,是国家公布的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左传》总计四十次提到戚邑,大多是各国诸侯在此地会盟。据载,从公元前626年到公元前531年这九十五年间,诸侯在卫地会盟十四次,在戚城会盟就有七次之多。

  建国后,某***曾在此视察,戏称其为春秋时期的“联合国”。

  而匡邑其实也不是寻常的城邑,卫之匡邑,南疆边城,东为宋国,西为郑国,系诸侯争霸之要地,此城屡屡易手。

  后来鲁国的阳虎曾经攻陷过匡邑,以至于和阳虎身材相类的孔子经过匡地时候,被匡人误以为是阳虎,莫名其妙地把他围困了起来——是所谓孔子蒙难于匡。

  “此辛密也,外臣一身荣华皆系于此,不可说也。请君上、诸大夫容之。”

  请收藏:https://m.f4sf.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