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640章 机杼_一口天价炒饭,老唐当场拜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中,李逸是亲历了这个审美演变过程的,并且还是其中的主要推手。

  但这个契机,他得先找到才行。

  因为这种接受程度,织紝们也在材质方面做出了许多创新。

  他双手虚按在前方,像是在梳理着什么。

  他在上手学习没多久,就已经成为十分优秀的织紝了。

  这样用手把分经棍提起来,就能让上下层位置对调,形成新的织口,进行下一道的纺织了。

  两根横木之间没有固定距离的支架,在织造的时候,织工就席地而坐,用两脚的位置和腰脊来控制经丝的张力。

  随着楚国的日渐富强,丝绸进入了许多楚人的生活。

  不过在李逸看来,这种腰机和机根本扯不上什么关系,只是用了最简单的两根木棍支撑,纺织的工作,还是靠织工的体力和脑力。

  说白了,纺织就是用一根根丝线按照横、竖、斜等方式编织起来,最终汇集成一整块布而已。

  这个过程,和竹编几乎没有区别。

  从他开始学习纺织的时候,就已经发现,织紝们用的纺织工具太原始了。

  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这次居然花费了足足50年的时间,才从空间里出来。

  而他也发现了,造出这些机器的并不是老妪,而是李逸附身的昌萍。

  织工把上下层经纱交汇处的地方叫综,所谓的综合就是从这里来的。

  这种自由的审美,也影响了屈原,李白以及后世的无数人。

  可他已经试过了所有的材质和纺织的方法,如果还要提升,那就只能从生产力的方面想办法了。

  而且他学习过程中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学习怎么操控那种老式的织布架了。

  这次要不是兵临城下,鲁国是肯定不会把这种技术传给楚国的。

  就是前后两根横木,用腰带绑在织工的腰上。

  八面碑空间中,李逸的身形缓缓浮现。

  这种腰机用起来很麻烦,把纬纱穿过织口后,还要用木制的打纬刀打纬,效率很低。

  而这批织工所带来的精美丝绸,也开启了楚人丝绸产业的辉煌,同时间接塑造了楚人追求浪漫,个性的文化性格。

  随后,在他的推动下,一场工业革命就被掀起来了。

  他知道一旦满足返回现实的契机,他是肯定可以返回的。

  原本他以为在掌握了所有材质的织法后,他就可以返回现实了。

  楚人对这些布料材质也是喜爱有加,尤其喜欢质地轻薄,呈飘逸之美的禅衣。

  他的问题,是还没有把技艺开发到极限。

  其中最经典的搭配,就是后世的楚人屈原在《九歌》中写的“青云衣兮白霓裳”了。

  和他分析的一样,他这次附身的女子叫昌萍,正是随同公子公衡作为人质去往楚国的织工之一。

  但即便如此,这也已经是十分先进的生产技术了,向来密不外传。

  再用一根分经棍把经丝分成上下两层,形成一个自然的梭口。

  这时候,他在进入空间之前,看过的那些木工书就派上用场了。

  听到自己口中发出了男子的声音,他忽然一愣,随即神色就变得复杂了起来。

  记忆开始剥离,他感受着这种熟悉的疏离感,忍不住捏紧了手指。

  于是,大喜之下的楚共王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要娶李逸附身的昌萍为妃。

  他打算效仿黄帝娶螺祖为妃的事迹,来问鼎中原。

  这个决定差点给李逸吓得连夜跑路,最终在李逸举着火把,声明要和机器同归于尽的威胁下,楚共王才放弃了这个决定。

  请收藏:https://m.f4sf.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