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1248章 时代的曙光(1)_北朝求生实录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里得到了某些消息,对周国的前景很担忧,总而言之,好像情况不太妙的样子。

  还有一件事,也让窦毅有些忧虑。

  此次宇文邕率军攻略洛阳惨败,府兵精锐为之一空!为了补充兵员,不得不扩大招兵范围,结果就是,原来府兵的军户数目不太够。

  也就是说,授田产生的自耕农数目不够,这件事,乃是日后府兵制度衰败的根本,并不是很好解决。

  摆在宇文邕面前的,只有两条路。

  第一条路就是利用窦毅训练的“和尚军”,将这支军队训练成精锐,弥补府兵的缺口。

  这类人问题很大,出家的时候懒散惯了,窦毅训练了两万人,都只敢守着蒲坂,在蒲坂屯田。宇文邕出征的军粮,就是来自这块。

  和尚军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没有家人的羁绊,战斗意志薄弱。没有亲属家眷的人,很明显生活态度会更洒脱一些。

  这些人敲敲边鼓还行,暂时不能指望他们成为擎天之柱。

  让这些人还俗后慢慢适应社会生活,娶妻生子,最后慢慢转变为府兵,是一种没有副作用的好办法,可是,这个过程,需要时间。

  而宇文邕所缺乏的,就是时间!

  第二条路更为艰险一些,那就是包括窦毅在内的关中世家,其实,都是豢养了大量佃户的!这些佃户,募兵则为战士,平日里则为世家的庄园辛勤劳作。

  除了基本的温饱外,几乎所有收成都会贡献给世家。这些人,在官府的账册里,算是黑户,也可以说是“不是死人的死人”。

  他们是不交税的,对国家机器也没有一点贡献。纯粹是世家的“工具人”而已。

  现在,宇文邕似乎盯上了这些人,他想做的事情,不是夺回世家的土地,而是“解放”这些黑户,让他们的名字,可以出现在周国各府衙县衙的账册里。

  成为交租缴税的子民,也就是进入府兵的“兵池”。

  关中现在有的是田地,缺的不过是种田的人而已!

  这一点,不止是他看到了,百年前的刘裕,更早些的桓温,其实也都看到了,并且采取了效果尚可的政策。

  虽说治标不治本,但也给当时的王朝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当然,高伯逸在高洋还在位的时候,也提出了类似的政策,可惜执行的效果也是差强人意。

  想起这些事情,窦毅深深吸了一口气,摊开大纸打算写一封回信,想了半天,却不知道要怎么下笔。

  一边是“小舅子”和国家,另外一边是家族里的抱怨,到底要如何选择,大脑和四肢,所作出的决定,是完全相反的。

  用高伯逸常说的那句话,就叫做“嘴上说不要,但身体还是很诚实的”。

  窦毅是可以一心为国,可是宇文邕却盯着他们家的佃户……这要怎么搞?窦毅要怎么说服自己家族里的人?

  可是不这么搞,周军的兵员就弄不到,若是跟齐军在玉璧城周边攻防,你没有兵员,最后只能被对手耗死。

  “到底,还是输了啊!”窦毅轻声感慨道。

  战争的影响,有时候是立竿见影的,有时候,却是存在时间差的。

  宇文邕战败了,狼狈回关中,看似敌人没有追来,看似安全了,实际上,只不过是炸弹延迟爆炸而已。

  战败的影响,会慢慢发酵出来,皇帝威信的丧失,兵员的不足,世家暗地里的谋算,等等,这些问题,会一个接一个的来。

  以如今齐国内部的整合情况看,周国要想通过边境掳掠人口的方式来解决自身问题,不亚于缘木求鱼。

  窦毅想了一整天,也没帮宇文邕想个两全之策。他在心中祈祷,惟愿宇文邕不要头脑发热的搞土断。

  请收藏:https://m.f4sf.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