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做中学,学中做_【那个叫夏可以的女人】 2012年夏我和三个熟女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动让学生去体验、去经历知识的发展过程。顾名思义,“做数学”就是在做中学习,即强调动手和动脑相互结合,在动手的基础上进行思维活动,就是将教学内容作为解决的对象,通过探索性的操作实验,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猜测、验证、发现、总结一系列的数学学习活动,使得知识负载着智慧和情感,充满着挑战和创新,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都能得到有效培养,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和思维方式。

  三、实践重构:“做中学”的教学策略

  1.导入新课时,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开篇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创设操作情境可以吸引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数学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理解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课始笔者让学生从学具袋里任取三根小棒,比一比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围成一个三角形。问题一出,学生兴趣高昂,纷纷动手操作,经过初次操作,学生感受到了围三角形的方法。多次操作后学生发现并不是任意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进而产生了新的问题:什么样的三根小棒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疑问诱发了更强烈的探究欲望。课始的操作活动既体现了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经历了这种“由阻到通”的过程,才更能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2.突破重难点时,让每个学生动手操作,加深知识理解

  每一个数学学习内容,都存在学生认知和理解上的重难点。作为教师都会在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方法上绞尽脑汁,想尽办法。其实只要我们解决了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学生形象思维之间的矛盾就能很好地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强化感知,建立表象,有效地解决学生形象思维和数学抽象知识之间的矛盾,便以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例如,二年级下册“认识角”教学中比较角的大小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笔者是分三个层次完成的:(1)感知角的大小。通过活动角的变大、变小来感知。(2)比较大小分明的角。笔者再次利用活动角,让学生做一个比老师大的角,再做一个比老师小的角,让学生感知到:角的两条边张开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开越小角就越小。在这个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考。(3)比较大小相近的角。让学生做一个与老师一样大的角,这让学生

  请收藏:https://m.f4sf.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