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311章:大明银元_明末黑太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海的商船都要向郑氏缴税,不然就等着被扣船乃至击沉吧。

  朝廷征收海税就是在向郑氏要钱,而在海防与海运这两大领域,朝廷又不得不依赖强大的郑氏,所以海税本身就是与朝廷的既定战略相冲突的。

  哪怕已经公布,眼下也不可能实施,不但不能向郑氏收税,还要为其开具一张免税政令,因为眼下的郑氏就是朝廷惹不起还要有求的主。

  由于用过多种手段,国库已经充实起来,征收海税的条件尚不具备,朝廷暂时也没那个能力来征收,海税就可以暂且搁置起来了。

  在抵御东虏、赈济灾珉、剿灭流寇、移藩海外等诸多问题面前,征收海税的事情就要靠后站了,必须分清主次、轻重、先后顺序,才能逐一解决问题。

  所以在郑芝龙逗留京城期间,某太子对于近乎飘渺状态的海税事情只字未提,一切可供讨论的内容都以当下双方的既得利益为主。

  让郑氏为朝廷卖命,就要让郑老屁知道能得到极大的好处,某太子不但不会向其伸手要钱,还要主动送他一大笔钱。

  与倭国的白糖买卖便价值不下一百万两银子,这部分都是郑家的净赚,也无需缴税,他们爱怎么花就怎么花。

  假设郑氏每年向倭国运输一万吨白糖,每斤综合利润仅为五分银子,那总利润也有八十万两之巨,这还是最为保守的估计,一般来说,都会达到百万两左右。

  很显然郑芝龙早在心里已算得了自己所能捞到的巨额收益,所以才会将从南洋买米、向北方运人、调集舰队去打荷兰人的差事一并揽下。

  收拾掉荷兰人之后,郑氏便能独霸倭国的糖类市场了,因为早在十五年之前,倭国便与西班牙帝国断交了。

  今后德川将军发放给外国海商的特许贸易手令,都会落到郑氏手中,郑氏将会垄断对倭国的进出口贸易,每年所收获的总利润不会低于三百万两。

  毫不夸张地说,凭借强大海外贸易实力,郑氏集团的年收益已经达到万历时期大明岁入的水准,甚至更高一些。

  如果可以有两种版图选择,一种是大清全盛时期的版图,另一种是明末的版图加上东南亚的话,某太子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因为这样一来,首先,粮食供给就保证了。其次,海外贸易能够保证足够的财政收入。太仓有了银子,就能供养起一支规模庞大的野战部队了。

  控制了东南亚就意味着明廷的岁入很容易达到三四千万两之巨,每年拿出两千万两银子作为军费,那么一切敌寇便荡然无存了。

  至于大清那时候的西域与檬古,不通过联姻的方式根本就控制不住,该反还得反,而大明引以为傲的战略就是不联姻,那就只能通过武力来解决问题。

  相比之下,岛屿众多的东南亚地区就更容易被朝廷控制了

  请收藏:https://m.f4sf.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